【青年日報副刊/藝術桃花源專欄/發表於101.2.3】
元宵燈火情 文/莊雲惠
元宵節的來臨,意味著春節將近尾聲,也為「年」畫下美麗的句點。
月是浪漫的象徵,燈是詩意的延伸,元宵時節,月光與燈影互映,一盞盞明燈像是朵朵春花,開在夜色中,更是引人遐想。吟誦著宋詞人朱淑真的「生查子」:「去年元夜時,花市燈如晝。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後。今年元夜時,月與燈依舊。不見去年人,淚濕春衫袖。」同樣的月色,同樣的元宵夜,在不一樣的時代,依然觸動人們的心靈,激越起感情的火花,串聯了想像的音符。
元宵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,隨著歷史發展傳承至今,也因各地風俗添增了新的色彩;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提燈造型的變化。記得小時候,玩具都得自己動手製作,就連燈籠也不例外;左鄰右舍的小孩在元宵夜拎著自製的燈籠亮相,探險似的走在鄉間小路,一盞盞微弱的燭光,像是點點閃爍的小星星,照出童顏的歡樂,照亮如歌的純真歲月。時光挪移,燈籠不再那麼克難了,各式各樣的燈籠紛紛出籠,有紙做成的、也有塑膠製成的、絲綢的……,從眾多燈籠中精挑細選一個自己喜歡的,再呼朋引伴點燃蠟燭,提著小燈籠避開有燈光的巷道,走在暗夜小路,且越暗越好、最好暗得可以淹沒身影,才能彰顯燭光的清亮;這時,任由琥珀般的碎光灑在幽暗的小路上,笑語如珠,不知愁的年紀盡是藏不住的喜悅,幸福像甘泉般從四面八方湧出,匯聚成元宵夜的綺麗回憶!
有一年元宵節當晚和朋友到新竹縣北埔鄉,三 三兩 兩的孩子提著燈籠,形形色色的燈籠把老街的夜色點綴得如詩如夢,其中有一款燈籠牢牢吸引我的目光,那是將白蘿蔔挖空,留下薄薄的一層,蠟燭點在裡頭,昏黃的微光穿透雪白的表面,猶如白玉般晶瑩;又像是一盞天然的水晶燈,溫柔地照亮寂靜的夜色,把無言的美意鋪展出另一頁詩篇。我們隨著人群往秀巒山前進,沿途燈影婆娑,還有人手持火炬沿著山路而行,耳邊聆聽孩子們不時傳來字正腔圓的客家話,熟稔中竟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,彷彿這是另外一個天地,一個即使處在急速變化的年代,仍緊緊握住傳統、牢牢留住家鄉情味的有情天地。
隨著時代進步連節慶也充滿科技色彩了,而今的元宵節,燈籠改採電池發光的小燈泡,若還想感受熱鬧的氣氛,那就走一趟燈會現場吧!有一年,好友適巧元宵節從美國返台,這時台北城正沉醉在一片燈海中。離台二十餘載的朋友說最喜歡搭公車,慢慢的領略故土的人情風光,重新回味夢魂中的鄉園。於是,我們搭上免費的賞燈公車,從忠孝東路火車站前出發,經過信義路、仁愛路,我們像是坐在遊船上,穿過夾道鎏金般的燈火,璀璨得很夢幻、也很飄邈,一如離鄉多時的遊子情懷。朋友說:「我好愛好愛台灣、台北!」她特別強調「好愛」兩個字。可不是嗎?生於斯長於斯,卻乘著愛情的羽翼飛向異國,她若有所思的說道:「結婚後定居美國,讓我常常有種暖風薰得遊人醉,直把杭州當汴州的錯覺呀!」婉轉的心緒在閃爍的燈影中,流洩成無言的對望,我們就在靜默中欣賞窗外的輝煌,一趟又一趟……
「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」一樣的月,一樣的上元夜,穿過時間長廊,照見不一樣的人,照出不一樣的心情,勾起不一樣的感懷;而唯一不變的是,對元宵節這個美麗的節日,總有滿懷溫馨的嚮往,與無限浪漫的想像……
留言列表